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教学】计算机学院召开电力特色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暨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4-11-29  来源:   点击量:

1129日,计算机学院组织召开了“电力特色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暨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院长任东教授、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张锦教授、长春理工大学能源与电气研究院院长刘鹏教授、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滕婧教授、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叶文珺教授应邀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和计算机学院教师就电力特色计算机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为学院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出了诸多宝贵的建议。

张锦教授以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院构建的“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突出创先”培养模式为主线,介绍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大力推行CSP竞赛全员覆盖,学生企业实习全员参与;在课程设置上,核心课程全专业融入,“问题求解”课程群跨学期纵向贯通;在OBE理念上,真正实现成果导向,达成度结果自动反馈给学生,使改进有的放矢;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强调基础知识要牢固,编程能力要扎实。

任东教授介绍了三峡大学的生产实习方式。他指出,生产实习不能够流于形式、走过场,应该让学生在企业一线了解企业项目的真实情况,结合OBE理念,以企业实际项目为目标,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学生要真刀真枪的做出企业能用的产品。另外,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能到生产一线实习,也应该选择研发型企业来校培训。

 

叶文珺教授就电力特色课程的设置、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她强调,在培养方案中,需要设置几门特色突出的电力类课程,让学生懂得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电力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仅介绍电力系统知识;主干课程都设置上机实验或课程设计环节,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刘鹏教授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热点以及对教育的冲击,他指出今后高校教师应主动适应新技术,教师应该心甘情愿的当好“助教”,服务好学生在网络环境和人工智能加持下的主动学习,这是新时代公民数字化生存的前提

滕婧教授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特点、电力特色的体现、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开设等方面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她强调在课程设置上、理论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和课程考核方面,应该都融入电力元素。同时她也指出,“电力特色”不代表要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电力行业人才。另外,与电力相关的课程可以设置成选修课,感兴趣的学生与电气学院学生一起上课学习,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负担,又满足了个性化培养需求。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原电力部直属的5所高校的专家和学者对电力特色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深邃思考与宝贵经验。我院一直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学院会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理清人才培养思路,加强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坚持贯彻OBE理念,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次研讨会由学院副院长张洪业主持,院长李建坡、副院长杨杰明、张秋实、各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及相关教师参加了会议。

 

 

文字:佐雷

初审:张琦

复审:洪业

终审:李建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