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是探索自我、塑造未来的黄金时期,但你是否曾在认识自己的路上感到迷茫,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困惑不已?其实,这背后往往源于对自我意识的认知偏差。那么,如何在这关键时期悦纳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吧!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大学生这个时期的自我意识发展又会有哪些问题呢?
(1)形成阶段
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阶段有:
1.自我确认阶段(8个月~3岁)。指人确认自己是谁的过程,产生了“自我”的概念。
2.自我评价阶段(3岁~14岁)。人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
3.自我理想阶段(15岁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自我意识水平有较大发展。
(2)发展过程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包括:
1.自我意识的分化: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的过程。
2.自我意识的冲突:自我意识的分化也意味着矛盾冲突的产生和加剧。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交往需要与闭锁心理、自信与自卑、上进与消沉、激情与理智等多方面的冲突。
3.自我意识的统一:面对自我意识的矛盾,有些同学常常感到焦虑、苦闷、失望或无能为力,这时会通过各种方法,力求获得自我意识的重新统一。

数据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在如何找准人生方向上产生困惑,在面对考研还是工作的问题上也有46.02%的学生产生困惑。许多同学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通常会对自我意识中现实自我的评价过低,使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非常大,以至于认为经过努力也无法实现理想中的自我,或尽管两者距离不大,但由于个人自我掌控能力较弱、前进的动力不强、心态不够积极等个人因素,直接制约理想自我的实现。自我否定类型的同学通常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实自我,只有放弃理想自我,服从现实自我,从而埋没或浪费了自己应有的能力。
这也就导致了自我认知和生涯问题上产生了偏差。那么如何解决呢?
1.自我观察和反思:意识到自己存在认知偏差的问题是第一步。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过程,注意自己是否倾向于过分强调自己的优点或忽视自己的缺点。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写日记,冥想,自我对话等等,都是不错的方式。
2.寻求他人的反馈:与他人交流和寻求反馈是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他人的观察和反馈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盲点和局限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但是要注意选择信任和能够给出建设性反馈的人。
3.接纳自己的缺点:接纳自己的缺点并不意味着放任自己的问题,而是意味着正视并努力改善自己。接纳自己的缺点可以减少自我否定和焦虑情绪,为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创造条件。
4.培养自我同理心:培养自我同理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通过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减少对自己的过度批评或过度赞美。
5. 寻求专业帮助:有时候我们自己很难发现和解决认知偏差,这时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帮助或者专业测评。专业的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解决认知偏差,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的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努力。每个人的情况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不要因为一时失利否定自己,接纳自己也是爱自己的一种方式。

文字来源: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陈志华聊管事理人,百度。